温湿度变化速率过快(如高温高湿后快速降温),导致制冷系统无法同步完成除湿,残留湿气凝结结冰。
解决办法:
避免低温(尤其是0℃以下)与高湿度同时运行的极端参数组合。
合理设置温湿度变化梯度,给设备预留足够的除湿时间。
原因:
样品体积过大、摆放密集,或直接遮挡出风口,导致箱内气流循环受阻,局部温度过低形成结冰。
样品本身含水(如未烘干的材料)或在测试中释放湿气(如液体挥发),导致实际湿度超出设定值。
解决办法:
样品体积不超过箱内容积的1/3,确保与箱壁、出风口保持10cm以上间距。
测试前对含水样品进行预处理(如烘干),或在程序中增加预除湿阶段。
原因:
测试过程中频繁开启箱门,外部湿热空气进入后遇冷迅速凝结,加剧结冰风险。
箱门未关紧或密封条老化(用户未及时检查维护),导致持续漏气。
解决办法:
减少开门次数,必要时通过观察窗或远程监控查看状态。
定期检查密封条完整性,关门后确认密封严实。
原因:
用户未定期清理排水管或接水盘,导致冷凝水积聚冻结,堵塞排水通道。
排水管弯折或被样品挤压,冷凝水无法正常排出。
解决办法:
定期检查排水管畅通性,避免弯折或异物堵塞。
原因:
设备放置环境温度过高(如超过30℃)或通风不良,导致制冷系统超负荷运行,蒸发器持续低温结冰。
解决办法:
确保设备周围环境温度在15~30℃之间,两侧预留50cm以上散热空间。
原因:
高湿阶段后未设置梯度降温或除湿步骤,直接进入低温状态。
循环测试中温湿度切换过于频繁,超出设备调节能力。
测试结束后清理接水盘,防止残留水结冰。
解决办法:
在高湿转低温的程序中,增加过渡阶段(如先降温至露点以下除湿,再进一步降温)。
优化循环周期,避免短时间内大幅波动。
箱内结冰本质是液态水未及时排出或蒸发导致的相变现象。从使用角度,需重点关注:
参数合理性(避免低温高湿冲突);
样品管理(控制负载量及预处理);
操作规范性(减少开门、定期维护);
环境适配(散热与通风)。
通过优化使用流程,可显著降低非设备故障引起的结冰问题。